Google

Saturday, March 3, 2012

富豪巴菲特健康之道:简单而不装腔作势地生活 注意体重

巴菲特的健康之道非常特别。作为世界首富,巴菲特的生活极其简单,对于任何物质的东西,他都不是很感兴趣。他拥有“内部记分卡”,从来都按自己内心做事标准和原则行动,他似乎是为独立而生。

  巴菲特投资很成功,从100美元起家,

  2007年成为身家620亿美元的世界首富。2010年8月30日是巴菲特80岁大寿,他不但不言退休,还打算工作到100岁。如果按照过去45年平均20%以上的投资收益率,巴菲特未来每健康活一年,就能多创造100亿美元的财富。

  在常人眼里,他的生活并不健康:爱吃汉堡可乐,常年承受高强度工作。但看不出任何他被工作摧残的迹象,相反他总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

  巴菲特的健康之道非常特别。作为世界首富,巴菲特的生活极其简单,对于任何物质的东西,他都不是很感兴趣。他拥有“内部记分卡”,从来都按自己内心做 事标准和原则行动,他似乎是为独立而生。CEO繁忙的工作也有助于减缓大脑衰老的速度。在他事业成功和身体健康的背后,是默默奉献的两个女人。

  巴菲特不但保持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他还把这份健康带给了他的子女、企业和国家。他管理的伯克希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资集团之一,他对三个子绝无娇惯和溺爱,鼓励他们靠自己成功。他承诺捐出99%的个人财富,帮助更好的解决社会问题。

  简单而不装腔作势的生活

  2010年9月,巴菲特来到中国,参观比亚迪、盛宴中国富豪,引发了媒体的疯狂追踪,也给中国媒体和企业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亲善、敬业和健康的体魄。

  80岁高龄的巴菲特乘坐10多个小时飞机,跨域大半个地球来到中国,落地后便马不停蹄地展开三天近40场活动的行程,精神抖擞,未露一丝疲态,向外界展示了其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

  在央视对话节目录制现场,巴菲特走路大步流星,握手非常有力,对话过程中对各种问题的反应迅速而且表达清晰流畅。他如此高龄身体和头脑还如此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风趣幽默,让在场的中国企业家惊叹不已。

  既能赚钱又能健康长寿,几乎是所有人的梦想。作为世界级富豪的巴菲特,是如何保持健康的呢?

  唯一的身唯一的心

  态度决定一切。巴菲特给大学生演讲时经常讲这样一个故事:“16岁时,我只关心两件事:女孩子和车子。和女孩子交往不是我的强项,于是我把心思都放在 车子上。16岁那年,一天晚上,一个精灵出现在我面前,对我说:‘不管你想要什么样的车,我都会给你。明天一大早,这辆车就会扎上红绸彩带送到你家里。’ 听了精灵的话,我谨慎地问:‘会有这样的好事,有什么条件吗?’精灵回答:‘只有一个条件。这是你这一辈子能够得到的唯一一辆车,你要用上一辈子。’”

  “要是真的发生这种事,我会像照顾婴儿一样细心照顾这辆车,因为这是我这辈子唯一的一辆车,我的用上一辈子。对待你的身心,应该和对待这辆车一模一样。你只有唯一的一颗心,只有唯一的一个身体,你得用上一辈子。如果你好好对待自己的身心,很容易会用上很多年。”

  吝啬抠门简朴生活

  作为世界首富,人们想象中的巴菲特的生活应该是豪华又豪华,奢侈又奢侈。但是,人们简直无法相信这位巨富过着简朴得近乎“抠门”的生活:一辆车子,一座多年没有翻新装修的房子,经营一家公司,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

  巴菲特的生活也非常简单,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他的头发不是用电吹风吹干的,也不会用梳子认真地梳理每一根头发。即使在很多正式场合,他的头发看上去 总是像早晨一醒来,刚刚从床上爬起来的样子。他的衣着总是很随便,西服总是挑选非常保守的裁剪方式,外套和领带没什么搭配可言,领带通常在腰带上几英寸的 地方。鞋子常常穿到磨损得很厉害。巴菲特曾经穿过一套价值1500美元的意大利西装,但只在极少数场合下他才会穿。妻子抱怨他不把衣服穿到非常破旧是不肯 换的。周末,他通常会穿着一件松松垮垮的T恤衫度过。

  巴菲特对于服装的观点和他对大多数事物的观点是一致的。“对于任何物质的东西,我都不是很感兴趣。”巴菲特对诱惑很有免疫力,即使在他成为世界级富翁后,他一直过着一种极其普通的生活。

  巴菲特还有很多吝啬和古怪的举动和名声,与他亿万富翁的身份形成鲜明的反差。巴菲特总是对哪怕是很少的钱也斤斤计较。在他的车库门口总是堆放着很多可口可乐箱子。他习惯以最优惠的折扣大量购买,每次买50箱,每箱12罐。

  按常理,房子是财产,更何况是自家住的房子。但巴菲特重视的是钱,是钱生钱。在巴菲特30岁时花31500美元买了第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他“立刻给 房子命名为‘巴菲特的蠢事’。在他的思维里,31500美元经过12年左右的复合增长可以达到100万美元,因为他有能力以如此惊人的回报率投资这笔钱, 所以他觉得在这栋房子上,似乎是花了惊人的100万美元。

  “我的本性是,做那些有意义的事情。我按照我的这个本性去做事。在我的个人生活中,我也是这样的。我并不关心别的富翁在做什么;在看到别人买了一艘游艇的时候,我并不想去买一艘比他更大的船。”

  饮食简单控制总量

  “‘谈到食物,我只是遵循一条很简单的原则。’巴菲特说,‘如果三岁小孩不吃的东西,我也不吃’。”巴菲特对简单饮食原则的坚持,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

  平时,巴菲特的饮食非常简单。他最喜欢吃汉堡,面包、肉、蔬菜三合一。他经常吃些爆米花、薯条和樱桃可乐,在观看球类比赛时,也会时不时地抓一把爆米 花津津有味地吃着。巴菲特经常喝可乐,几乎不喝除了可乐以外其他的饮料。随着年龄增长,巴菲特逐渐对垃圾食品有所收敛,但油炸玉米饼是他的主食。

  住在家乡奥马哈的时候,巴菲特尽量不去高档饭店吃饭,有时候他去当地只供应牛排和土豆的一家餐厅吃饭,这是他最喜欢的一家餐厅。餐厅老板这样描述巴菲 特的饮食习惯:“他点了一杯樱桃可乐作为开胃酒,又点了一些牛排,几个厚厚的多汁汉堡,根本没有考虑人们谈之色变的胆固醇恐惧症。一次在这家餐厅,巴菲特 在T形牛排上厚厚地撒了一层盐后,说:“你知道我们寿命长短取决于父母这件事?我认真地观察过我母亲的锻炼和饮食情况,她在跑步机上走了4万英里。”说完 笑了起来。

  巴菲特在美国经常受邀参加盛大的宴会,比如他的好友、《华盛顿邮报》女老板凯瑟琳经常举办晚宴,美国总统、政府部长、国会议员、大企业家等社会名流高 朋满座,一道道世界各地的美食山珍海味依次上来,他却一口不动,原封退回。厨师长不解,亲自来询问原因。巴菲特说:“我只吃汉堡和薯条。饮食越简单,自然 吃得越少。如果菜样很多,即使是每样只尝一小口,几十道菜加起来,总量也很多。”

  1995年,巴菲特夫妇曾经和比尔盖茨夫妇一起作了首次中国之行,行程17天。盖茨的随从人员问巴菲特想吃什么,巴菲特写道“汉堡和炸薯条。其他什么都不吃”。他在什么都不吃下面划线以示强调。

  还有一次朋友特地带来一瓶60年的法国红酒,贵重无比。当侍者过来给巴菲特倒酒时,他紧紧捂住自己的杯子说:我还是喝我的可乐,你把这杯红酒折成钱给我吧。不贪吃,不贪杯,饮食有度,自然有利于健康。

  巴菲特非常注意控制体重。他曾开一张面额1万美元的支票给他的女儿,打赌只要他的体重增加,就可以随时兑付。于是女儿想方设法拿冰激凌来引诱他,或是死活拽着他去麦当劳。但这些都没用。

  远离城市隐居小镇

  “只要我活着,我就会住在奥马哈。”巴菲特这样对他的股东说。

  巴菲特在纽约等大城市生活过后,没有在华尔街等金融中心继续发展,却选择回到他的老家——美国中部农业大州内布拉斯加州只有40万人口的奥马哈。这里盛产玉米,遍地牛羊,社会祥和,生活宁静。他在这里的家绿树环绕,宁静而惬意。巴菲特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思索和阅读。

  从他的家出发,在不足5分钟的时间内,巴菲特就能穿越楠母大街到达他简陋的办公室。如果再多走几分钟,就可以出现在奥马哈的市中心。他信奉的一条格言 是,现在远离麻烦,比后来摆脱麻烦要容易得多。为了不让事情复杂化,他尽量做到使分散精力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并且做到始终如一。如果能住离办公室近一 点,那就去做。

  “我曾经在纽约和华盛顿居住过,但纽约的交通拥挤浪费太多时间了。我愿意坐上飞机飞上三个小时到纽约和洛杉矶享受大都市的繁华,但我可不愿意住在那里天天受罪。”

  生活在家乡,尽管是小城市,但经常看见亲人和老朋友,吃到适口的食物,节奏慢压力小,让他倍感从容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有助于他作出正确的思考和决策。

  “我想奥马哈是一个让人心智正常的地方。当我过去在纽约工作的时候,我常常感觉这个城市一直总是有太多的外部刺激不断在冲击我的内心,我就会分泌太多 的肾上腺激素而过度兴奋,就会对这些外部刺激作出反应。过不了多久就可能会导致我作出疯狂的举动。而在安静的奥马哈要冷静地思考就容易得多了。”

  巴菲特远离纽约等大都市,在安静的家乡小城奥马哈,住在50多年前买的老房子里,喝着自己最喜欢的可口可乐,有共同生活多年的老伴照顾,天天和多年的老邻居老朋友相处在一起,经常阅读他喜爱的报纸杂志和书籍,过着远离繁华都市喧闹的半田园生活。

  热爱工作简单思维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首富。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十分简单:“在最低价格时买进股票,然后就耐心等 待。”他告诫投资者“三要三不要”: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要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不要贪婪,不要跟风, 不要投机。事实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十分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

  巴菲特喜欢简单的东西。简单和永恒是巴菲特从一家企业里挖掘出来并珍藏的东西。他喜欢那些产品变化不大、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可口可乐生产浓缩原 浆,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制成饮料,卖给那些获得授权的批发商和零售商进行灌装。”这句话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出现在可口可乐的每份年报中。巴菲特喜欢收购企业, 但是不喜欢出售企业,回避那些拥有大型工厂,技术变化很快的企业,也回避那些劳保费用高、养老负担重、产品变化大的企业。他也不喜欢雇员跳槽,他的伯克希 尔公司很少有哪个企业的经理辞职,除非他病故或者退休。半个世纪以来,伯克希尔公司从未发生什么变化。

  巴菲特非常喜欢钱,但他更喜欢的是不断赚钱。他说:“并非是因为我只想得到钱,而是因为我觉得赚到钱并且看到钱生出更多的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巴 菲特热爱金钱,赚钱的游戏就是他生命中活力的源泉。对金钱的热爱让他不知疲倦,让他变得独立而竞争力十足。“我从来没把工作和个人生活分开,我每天跳着踢 踏舞去上班,在工作中,我总是会发现太多的乐趣。”

  为了做投资分析,巴菲特从早到晚要看很多报纸杂志,要阅读美国5000家公司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年报,要阅读很多商业投资书籍。正是因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但他不但不厌烦,反而乐在其中,坚持阅读了50年上市公司年报。

  乐观幽默打牌耍宝

  在这位身家数百亿的富翁身上,人们很难看到大多数富翁身上那种傲慢自负或者喜怒无常的性格。他对一些事情的反应不是发火,而是看它是否合理。对他认可 的事情,他通常的回答是“是的,当然”,而有什么事情让他不高兴,他的回答可能是,“我们一点也不需要这种事情。”他对世界的反应是用一种积极、明智的方 法进行深入研究。

  和巴菲特一起工作的人,对他的评价是,他永远那么乐观向上、乐于助人,从来没有暴躁发脾气的时候。他工作非常勤奋,可以同时思考三件以上的事情。对巴菲特来说,工作就是乐趣,而乐趣就是通过如饥似渴的阅读来研究这个商业世界。

  巴菲特初中特别喜欢打乒乓球。高中时经常练习举重。大学里参加过划艇俱乐部,还经常打乒乓球和网球。每年股东大会他都会表演打乒乓球。他高中和大学都是高尔夫校队的成员,他经常打高尔夫,和老虎伍兹是好朋友。

  巴菲特最大的业余爱好是桥牌。他一星期大约打12小时的桥牌。他甚至说:“如果一个监狱的房间里有3个会打桥牌的人的话,我不介意永远坐牢。”“打牌 方法与投资策略是很相似的。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根据当时你所有的信息,你认为自己有可能成功的机会,就去做它。但是,当你获得新的信息后,你应该随时调整 你的行为方式或你的做事方法。”

  “这是锻炼大脑的最好方式。因为每隔10分钟,你就得重新审视一下局势。在股票市场上决策不是基于市场上的形势,而是基于你认为你理性的事情上。桥牌就好像是在权衡赢或损失的概率。你每时每刻都在做着这种计算。”

  年近耄耋的巴菲特,还常常会爆出一些搞怪新闻。他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年会上曾扮演过吉祥物和流浪汉,曾打扮成摇滚歌星,面对上千股东,引吭高歌。 2009年,加拿大财富管理公司CEO康特妮•沃尔夫成功拍得与巴菲特共进慈善午宴的机会。但午宴当天,谁也没想到,巴菲特竟以单腿跪地的姿势来迎接沃尔 夫的到来。有消息称,2012年的中国春节网络晚会中,巴菲特还将特意录制一个拿吉他自弹自唱节目,送给中国观众。常年忙碌紧张的巴菲特,想出了一个既可 以放松心情又能够得到运动的好办法——耍活宝。他的搞怪行为,其实是为了放松和养生。

  巴菲特遵从爱因斯坦的信条:“财富、表面的成功、炫耀和奢侈——对我来说都是可耻的。我相信,简单而不装腔作势的生活方式,对所有的人都是需要的,都是我们身体和思想最需要的。”

  巴菲特的“内部记分卡”

  “人们行事的一大问题在于,他们是否拥有‘内部记分卡’还是‘外部记分卡’。如果内部记分卡能令你感到满意,它将非常有用。我经常这么做的。我想说: 你想做世间最伟大的情人,却令大家认为你是世上最差劲的情人。或者,你想做世上最差劲的情人,但却让人们认为你是世间最伟大的情人。这两者之间,你做何选 择?’嗯,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巴菲特和朋友曾这样说。

  “还有另外一件有趣的事。如果全世界的人无视你的成果,那么,你是想被当作世间最伟大的投资者,但实际投资记录却是全世界最糟糕的投资者?还是愿意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无能,而实际上却是最优秀的投资者?”

  “内部记分卡”是沃伦·巴菲特经常用的一个术语,是他一向遵循的行为准则。“内部记分卡”,是指按自己内心的做事标准和原则,而不是由于媒体和公众对 他的看法而形成的随大流的行为准则。与内部记分卡相对的是“外部记分卡”,即过多地重视外部世界如何看待他、评价他,以此来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

  巴菲特正是按“内部记分卡”行事的人,他只重视自己如何行事才能盈利或者避开损失,这使他在做投资决策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忍不拔的风格,同时也贯穿在他生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巴菲特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就对早期的股票市场投资经验理解得相当透彻,这条经验就是:你不要被人们的言论所左右,也不要把你的所作所为告诉给其他投资 者。而他的老师,本·格雷厄姆是他在哥伦比亚商学院最好的老师,他教给学生这样一个道理:即使别人同意你的观点,不一定证明你是对的,而别人的反对也不能 证明你是错的。这一点让巴菲特终身难忘。格雷厄姆在1965年给巴菲特合伙公司成员的信中写道:“我们不会因为重要人物权威人士或者很多人同意我们的意 见,就能从中得到慰藉。反之,也不能。公众的民意测验决不能代替思想。”

  2000年前后,互联网概念股票炒作过头,出现大量泡沫。Toys“R”Us公司每年赚4亿美元,年销售额110亿美元。互联网概念的eToys公司 每年亏1.23亿美元,销售额只有1亿美元。股票市场上,eToys价值49亿美元,而Toy“R”Us公司价值10亿美元,低于前者。这其中的假设是 eToys公司将通过互联网冲击Toys“R”Us公司。

  1999年年底,即使是众多跟随巴菲特风格的长期“价值投资者”要么结束了自己的公司或业务,要么放弃了“价值投资”,买了IT类股票。但是,巴菲特没有这么做。被他称为“内部记分卡”的东西——在进行金融投资决策时,他骨子里具有的坚韧——让他避免了摇摆不定。

  巴菲特的很多言论证明了他的这种思想。“当你非常清楚所处的环境,而且事实也非常确切。你就不要犹豫,行动起来吧,不要顾及你的行动是否合常规,也不要在意别人是否同意你的意见。”

  “当你对某件事情非常确定,并且有充分的事实证明这一点时,其他人的建议只能让你感到困惑,过多的听取别人的建议简直就是时间的浪费。”

  巴菲特很少能从和别人地谈话中获得一些想法。他只通过读书和思考来获得它们。他的好友芒格说,如果屋子里乱哄哄挤满满嘴废话的人,巴菲特会假装头疼。

  巴菲特传记《滚雪球》的作者艾丽斯·施罗德这样评价沃伦·巴菲特说:“他是一位真正的不随大流的独行者,但是,他不是刻意为之。他只是不在乎他人的评价。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沃伦·巴菲特是为‘独立’而生的。”

  沃伦·巴菲特说:“钱可以让我独立。然后,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我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赚钱的目的是为了“独立”。看来,沃伦·巴菲特赚钱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去赚更多的钱,甚至于,“‘他故意不去赚更多的钱,’芒格说,‘沃伦如果选择不 让公司拥有大量股东,不去维持长期合伙关系,而是选择代销佣金,他就可以赚更多的钱。’33年利滚利多赚的钱可以让他再拥有几十亿,甚至几百亿。”几乎是 与巴菲特穿了“连裆裤”的芒格最了解沃伦·巴菲特。

  “我不想让别人主导我”,“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看来,在沃伦·巴菲特心里,“独立”与“自由”联系着,甚至于是一回事。从这种意义上言,沃伦·巴菲特是为“自由”而生的。

  除了当总统或独立投资人或自由投资人,恐怕世界上的其他职业都不一定适合巴菲特。其他职业,恐怕都很难说不被别人主导,很难说能让人真正去做自己想做 的事情。最后,也许真正适合沃伦·巴菲特的,恐怕只有独立投资人或自由投资人,因为当总统也是短暂的,不可能是终身的。而独立投资人或自由投资人,可以是 一辈子的事。

Sunday, January 15, 2012

同修们都应该考虑一下这类board (ZT)

发信人: bmwcar (也————), 信区: Biology
标 题: 同修们都应该考虑一下这类board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Feb 13 21:08:37 2011, 美东)

刚刚拿到了offer,把首帖也update一下吧。这个行业,也就是下面有人提到的IVD (in vitro diagnosis), 我觉得对于中国生物千老是比较理想的一个专业。训练时间才2-3年,不用像考医生那
样要MD学位和考USLME,平时做好你想做的那个方向的科研,多发文章学技术,找好牛老板的connection就好了。IVD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每年也有数十亿美元的市场。中国来美国这么多做生物医学的聪明人,我们庞大的队伍应该好好占领这个市场。我申请面试的这些program,很多都有中国人,但是美国佬也不少,而且其中有些文章一般般而已,咱们应该把这些人挤下去



以下是原帖
×××××××××××××××××××××××××××××××××××××××××××××
我做了一下功课,很多生物相关领域都有这种只要PHD学位,或者MD甚至国内临床本科就可以做的2年左右的,与临床有关的fellowship(基本上就是一种两年左右的博后,进去的时候不要考试但是要面试,工资和福利也相当于博后),训练完成后有相关的license,可以去公司纯粹奔钱途(收入应有10万朝上),当然也可以继续申请NIH grant部分从事科研工作,好像找faculty位置比纯基础博后容易得多,将来薪水也多一些

我目前找到的已经有以下board,都是PHD学位就可以申请的,包括High-complexity Clinical Laboratory,免疫,微生物,药理,遗传,生化,神经生理,和这些专业相关的同修都可以看一下

American Board of Bioanalysis
http://www.aab.org/aab/HCLD.asp?SnID=2

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Laboratory Immunology
http://www.microbiologycert.org/ABMLITestimonials.asp

American Board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http://www.microbiologycert.org/abmm.asp

American Board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http://www.abcp.net/criteria-nonphys.html

American Board of Clinical Molecular/Biochemical/Cyto Genetics
http://www.abmg.org/pages/training_specialties.shtml

American Board of Childhoo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American Board of 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American Board of Electrodiagnostic Specialties
http://www.acfnsite.org/subspecialtycertification.php?pg=4

American Board of Toxicology
http://abtox.org/ABOT_instructions.shtml

我想肯定还有一些,请各位补充,如果哪里搞错了请纠正

刚才有人问具体的申请过程,我就再做点贡献码点字

如何找到具体的program?
你可以在主贴的那几个网站上找program list,就是看哪些学校有这种program,然后到学校自己的网站上看申请过程。比如我知道的一个genetics program,申请的过程就和申请博后一样,先写一封Personal statement以及CV给program director,然后给三个推荐人的名字,如果PD感兴趣,就会问你要推荐信。等你要推荐人吧推荐信发过去,PD还是满意,就会要你去他们学校做个presentation,当然同时还会有其他candidate。如果你最后被选上了,就会给你发offer,然后你自己决定是不是接受

主贴链接里那些考试是完成了两年训练后的结业考试,过了才能拿license的,而且要每几年重考renew license

都讲得这么清楚了,很多都不要resident啊,PHD哪能做什么resident不过有一点可能会让人混淆,因为有些MD做完了住院医也来做这种fellowship(甚至有些program只招收做完resident的而不收PHD,这个在每个program自己的主页一般都会写得很清楚的),等于是和PHD来竞争。不过PHD不一定会输给他们,虽然MD的临床经验肯定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病情,以及拉到一些客源,但是他们的实验室水平大部分都实在不敢恭维。

毕竟这个fellowship归根结底是实验室诊断,PHD们还是有很大机会的,起码我们这里这个
genetics的fellowship招了很多纯PHD

Monday, December 5, 2011

生物转行或回国的一些出路

发信人: Juction (北剑), 信区: Biology
标 题: 生物转行或回国的一些出路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Dec 4 09:00:00 2011, 美东)

刚才为亲戚的孩子问行情, 得到一些牛人的私聊帮助, 非常感谢, 希望大神们继续回我的贴给信息.
为感谢大家, 特写了点思路供参考

版上对生物有很多苦大仇深的人, 一直在苦苦追求未来的出路与契机, 做为过来人, 回首学生物的岁月, 无异于一场恶梦, 现在改行已经多年, 给后来人点经验. 算是攒RP.


转行不一定需要倾家荡产, 打黑工赚学费, 或者让父母砸锅卖铁, 在美国读一个MBA或JD学位. 很多事情是靠人做出来的, 不是学出来的, 社会是最好的大学. 我的思路是为那些不喜欢学生物, 不想搞研究, 也没钱读JD, MBA的人提供些参考, 不喜勿入.

如果你回国, 拿着国内生物本科或者美国的研究生的学位求职, 处处碰壁是显而易见的. 对口的职位少之又少, 比本科学中文, 纯英语的人工作还要难找一百倍. 学中文的可以考公务员, 去大公司市场部做策划, 学英语的人可以到各种机构, 比如是投行, 律所做翻译.

学生物对口的公司无非就是R&D的外企, 做生物仪器的销售与技术支持. 那些公司数都数得出来. 要去做R&D, 还是得博士毕业, 可能还要千老N年, 研究方向要对口, 大公司可以40-80万一年, 职位申请的竞争很激烈的, 不亚于美国的发考提. 做生统与生物信息的在国内发展还可以,主要还是北京上海的一些企业。

做仪器与耗材销售与技术支持意思就不大了, 业绩压力会不小, 做到中管才可能一年25万以上. 高管可能会上50万. 但是这行业里, 本土人才控制着市场, 客户关系. 而且给人推销仪器也很没意思. 不过近年来, 不断有很多年研究经验的千老去这种美国的仪器公司的中国分公司求职, 混饭吃难啊. 想想年纪一大把, 背着仪器去外地的展会, 大学去给将信将疑的客户展示与推销, 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这行里发财的人也不少, 我一个朋友, 80年生的,自己开了个代理公司, 就10个人, 一年流水几千万RMB, 自己净赚600多万, 无非就是卖些RTPCR, 测序, ELISA之类的美国仪器. 做这行要脸皮厚, 不怕被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轰出来, 而且必须有着一日做老板自己单干,否则真没意思.

90年代毕业的生物学生有很多去了药企与医疗器械做销售, 十年前一月赚五六万RMB很常见, 不过你要问问自己, 每天在医院蹲点, 陪医生与经理喝酒打麻将洗桑拿的生活是否能接受. 到了2000年以后, 本科生暴增, 生物到医药与器械的跨行业求职发展很困难了, 药企能找到医学本科生, 干吗要找生物男呢? 干这行, 海归可谓没任何优势了.

生物专业比较对口的诊断试剂行业, 也就是医院的检验科, 90年代生物本科生毕业去达安基因, 上海科华的一些先行者, 如果能做到管理人员, 赶上股权激励, 现在身家几千万的不少, 现在再去这样成熟的上市公司, 就只能给这些高管奴役与蹂躏, 拿着可怜巴巴的薪水讨生活. 不过以后类似的国内民营公司处在高成长阶段的时候, 可以抓住机会赌一把. 国内永远不重视R&D, 而是销售与市场. 能发财的都是做这个的, 除非你又搞R&D又自己开公司. 相比之下, 国内的国营民营企业发财机会多, 但是管理不完善, 福利不正规, 老板比较ASSHOLE, 但是外企的正规与文明下, 往往是按部就班拿固定工资, 温水煮青蛙死.

也有去证券行业的, 比如做基金券商的行业分析师, 这些一般需要读个MBA, MS FINANCE, 也有少数不读学位就直接去的, 可以说能力与关系超强. 还有去做专利的, 可读JD,也可以不读, 不读起步就慢, 薪酬要低.

还有同仁本科毕业就进了国际学校, 给高中生讲英文的生物, 历史, 化学, 或者SAT, TOEFL,等考试培训. 或者进一些商业培训机构, 2000年-2004年开始干这行的那批人, 现在在北京早就身家几千万了.

我知道版上很多人这也看不上, 那也看不上, 不过事实就无情的摆在这里, 事业不事业先不说, 人家选对了财路, 生活轻松, 未来无忧, 住豪宅, 出门开奔驰宝马, 经常欧美旅游, 帐面存款是美国FACULTY的N倍. 任何一行成功的人都要有些天赋异柄, 比如在培训机构的人, 口若悬河, 能呼悠考研,出国的学生, 能讲笑话, 能让人家考高分, 在出国咨询机构的人, 写出的文书能让学生满意, 别人一周写不出的文件, 人家能一晚上写几千字的各行各业的PS, 推荐信, ESSAY, 你出国N年能做到否? 你的英文口语如何? 写作如何? 如果你想进销售行业, 能不能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

总的来看, 生物行业的人读MBA等学位, 用处可以说很小. 往往花了很多钱读完还要去做生物公司里的事情, 不读MBA靠生物的学位一样能做. 只有少数MBA毕业能去管理咨询公司, 或者金融业. 比起人家学工, 学国贸, 经济, 工商管理的人, 生物人读MBA附加值非常低. 不过, 生物行业如能进医药, 器械, 诊断试剂等行业, 还是能把专业优势发挥出来. 这行就业面太窄, 好处是生物专业人有极其特殊的技能可以发挥, 竞争也没那么激烈. 千老与研究人员消耗了大量的求职竞争者. 如果想好回国发展, 就不能图两头甜, 又要专业精深, 又要名望社会地位, 又要越老越值钱, 又要大把捞钱, 好事不可能让学生物的人占全.

以上提到做销售市场, 做培训等行业的人, 就图眼前抓住机遇猛捞一把, 把人生第一桶金捞足, 老婆孩子衣食教育无忧, 就不错了, 我可以说这些人绝对比在美国转CS, BIOINFO等行业的工薪族有钱, 或者要超越美国的所谓法律, 咨询等高收入行业. 这样的机会在国内可谓大把, 在美国少之又少. 抓住机会猛捞一把, 可以把在美国N年清苦的生活拉下的亏口都补上, 一把超越那些曾经压制你歧视你的生物AP, PI等人的身家, 祖国的土地, 市场潜力, 消费能力, 都是无比广阔的, 出国读几年书倒算什么呢? 难道非要回国来装13吗? 只要能踏踏实实得找对路子苦干, 就有光明的出路. 这就是本人回国5年一点心得. 比起研究所大学的教授们, 本人可能是没追求, 没高层次的精神财富, 无所谓,
既然不爱做实验, 那又能如何呢.

国外回来的人往往有很多共性, 阻碍了事业成功的机会。

1. 死好面子, 拉不下身架做事, 眼高手低。

2. 出国是为了逃避国内的激烈竞争,总想投机取巧,对于努力奋斗耻之以鼻。

能克服这几点, 就有希望成功。

Monday, August 1, 2011

欧洲的生物研究ZT


欧洲的生物研究(0)---所谓欧洲

发信人: ouzhou (ouzhou),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欧洲的生物研究(0)---所谓欧洲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5 04:39:52 2011, 美东)

本文只讨论有严肃的科学研究体系的欧洲大陆体系国家,包括德国,荷兰,比利时, 法国,奥地利,瑞士和斯堪地纳维亚国家。英国因为其研究系统的特殊性,不在讨论范围。

欧洲的生物研究(1)---老板可以逼自己,别逼学生

发信人: ouzhou (ouzhou),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欧洲的生物研究(1)---老板可以逼自己,别逼学生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5 04:40:47 2011, 美东)

我所在的研究所里(根据CHE ExcellenceRanking 欧洲生物排名前十,欧洲的排名不用太较真) ,为数不多的几个正教授大牛 (欧洲真正的正教授很少,近年来,有些地方也允许副教授以上的使用professor的英文头衔) 个个在各自领域说得上话,平时工作自然也就举重若轻、很有风度。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牛。天分没那么高的助理教授,还有些副教授也就是靠勤奋来补。天天想实验,拉关系,跑funding,累得半死。但是博士博后阶层却相对轻松。因为没有老板会去或者说敢去硬逼他们加班干活的。作为PI,为了你自己的前途,你自己愿意超时工作,那是你自己的事。作为手下干活的博士/博后,只有义务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工作,而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生活和老板的前途绑在一起。正如郭台铭自己忘我工作不能作为他要求员工也一样超时工作的理由。

欧洲的生物研究(2)---对奖学金说不

发信人: ouzhou (ouzhou),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欧洲的生物研究(2)---对奖学金说不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5 04:41:18 2011, 美东)

留学论坛上常有人说生物去美国容易,因为有全额奖学金,去欧洲比较难,奖学金很少。这是因为博士在英美仍然为视为研究生,但在欧洲文化中,博士并不是“读”学位的学生,而是作为刚参加工作的青年科学家,最后得到的博士学位是对其工作的认可。博士的申请也不是象英美一样对研究生院统一申请。而是和找工作一样,直接向雇主(通常是手里有项目的教授)申请。文件上的雇主可以是大学,或者私立研究机构甚至商业公司。由于博士拥有雇员身份,因此可以享受各种雇用福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产假,每年约2个半月的带薪假期,合同期内不能被雇主随意解雇等等。博士的收入,除了德国以外, 其余欧洲国家大体情况差不多,大体与同龄的政府公务员相当, 仅略低于商业公司。在绝对收入不算高的欧洲算是不错的收入。德国比较特殊,生物博士大部分都只能拿所谓50%的位置。

近年来, 一些欧洲的科研机构在看到美国和英国使用少量的奖学金就吸引了大量的中印学生后,也动起了歪主意。一些大学开始通过和国外合作培养博士的模式,开始招收国际学生,如与中国的中科院的交换项目。更有甚者撕破脸皮,开始搞起了专门针对不明真相的外国学生的所谓奖学金, 取一个很眩的名字,到处广告,除了每月仅一千多点欧的奖学金外,没有其他任何的福利。由于那点可怜的奖学金不上税,研究所就把过来的博士身份向移民局报成"student"而不是“employee"。钱少些还好说,这移民身份的差别,对博士结束后找工作或者申请欧盟绿卡带来的麻烦就不是一点半点了。但是由于一般的外国学生并不了解欧洲的科研体制,所以大量的外国学生也蜂拥而来, 一个位置能扯来几百人申请。

幸而欧盟已经注意到这种研究所的奖学金制度和欧洲大量的中餐馆雇用廉价的非法移民来节省开支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因此,此种行为正在被纠正。欧盟劳动委员会根据最新的欧盟劳动法指出,博士是应该被保护的雇员,而不是大学的廉价劳动力。2010年,荷兰博士工会发起对大学奖学金制度的诉讼。最终法庭裁定:博士主要是在从事 (研究) 工作,而不是学习。他们与导师的关系在工作环境中为上下级的关系,因此他们应该被视作雇员,并享受法律赋予他们的一切权益。现已存在的针对博士的奖学金制度应该全部取消。

欧洲的生物研究(3)---生物研究一定要做苦行僧吗?

发信人: ouzhou (ouzhou),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欧洲的生物研究(3)---生物研究一定要做苦行僧吗?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5 04:41:52 2011, 美东)

欧洲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工作不要和生活完全搞在一起。具体到生物科研行业就是40小时工作制和每年2个月以上的带薪假。生物研究要做实验,不否认偶尔有实验要加班的,但这并不是要作为常态的。我们研究所位于城市外围,一到晚上或者周末,真是几乎见不到人的。读文献多了,有时能看出一个规律。欧洲实验室发的文章,取样时间通常是在工作的8小时内(比如1h,2h,4h,8h...24h,25h,27h,32h...),最后发的文章也是很不错的档次。欧洲人视度假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多数国家法定带薪假期都在5周以上。相比公司,研究院所一般会有更多的假期。度假时间的选择也比公司自由,很多人可以选择避开7,8月的度假高峰期。度假时除了工资照发,一般还有额外的度假津贴。很多人选择工资略低的研究所工作而不去商业公司,也是看中更多的度假时间。实验室的咖啡室,墙上贴满了大家世界各国去度假,寄回给组里的明信片。家庭观念也是欧洲传统价值观里不可动摇的一部分。博士期间怀孕怎么办?女方可以带薪休假数月。小孩没到上学年龄没人带怎么办?可以选择一周只工作3天或者4天。博士博士后们都是处于生育年龄。欧洲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这个阶层不会因为工作而耽误了生育的最佳年龄。这是欧洲生物科研院所的正常状态。那么欧洲有没有变态的老板和实验室呢?有!欧洲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说一种语言,而且没有国家是说英语的。搞科研是英语足够,但是每个国家的具体法规福利等等,就要自己去琢磨了。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虽然大多数的欧洲实验室遵循的是愉快工作的方式。但总有一些人会利用年轻博士语言不通,社会经验不足的劣势来压榨欺骗手下的,用停合同,开除人等等来威胁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定要坚定的斗争。首先院所里面一定有投诉渠道,其次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科研人员是工会化的,当这些都走不通的时候,还可以直接去劳工部反映。最后当然就是法律途径了。对于每周要求工作超过40小时,不让休假,不让回国探亲这样的变态要求,如果写在纸面或者留在email了,那是一告一个准。

欧洲的生物研究(4)---生物的职业前途

发信人: ouzhou (ouzhou),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欧洲的生物研究(4)---生物的职业前途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5 04:44:02 2011, 美东)

现在生物在美国/国内被人贬成垃圾专业。有的人认为生物博士反而成了丢人的事。欧洲的情况则比较正常。诚然,做生物不是一个赚大钱的行业,但是过上体面的生活还是不难的。在欧洲想做PI无疑很难。要想在比较decent的研究所找到PI位置,不比美国top的大学要求低,而且对外国人来说,语言还有可能是个大问题。一般申请教职的时候,只要说英语就行,但大部分的研究所都要求要在两到三年内掌握本国语言。如果两个申请人基本水平差不多,那能说当地语言的就肯定能上了。但是除了PI以外,找其他公司或者政府机构(比如食品卫生检测机构)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困难的。欧洲本身有强大的医药工业,如ROCHE, BAYER可以吸收大量的研究人员。此外,欧盟是现在全世界最迫于推动环保化工和能源的经济体。因此,大型化工企业如BASF,SHELL都在推动生物科技的发展。很多生物博士毕业就直接进企业拿到终身(无
固定期限)合同。作博士后的人,有找不到好工作耗下去的, 但大多是为了想继续试试有没有希望做到PI。美国也同样有这些企业和机构,为什么生物博士的就业要比欧洲差那么多呢?最原因就
是博士数量太多,相互压价。与全世界的博士大跃进相比,欧洲博士还是比较稀缺的。还是以我所在研究所为例。其所属的大学总共有将近30000名本科生。博士的数量是多少呢?所有学科加起来只有800。每年毕业的博士不过200多人。搞生物的可能最多,也不过是几十个人找工作。很容易就能被就业市场所消化。其他欧洲大学student/phd比也大致在30:1左右。欧洲最大的博士产出国--德国。每年培养的科学学科的博士数量已经保持了20年没有变化。这样一是保证了博士研究的水平,二是使就业竞争不那么激烈。反观美国中国乃至日本。很多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比例达到了1:1。象加州理工这样的学校,甚至每年研究生院招的人比本科生院还多。那大家不挤破头才怪了。当然大趋势在那里,欧洲的phd数量也在增多。但欧盟已经开始着手控制新进入科研行业的人数。今年的很多 ERC(EUROPEAN RESERACH COUNCIL)项目,都有要求项目必须雇佣更贵的博士后而不是便宜的博士。这样才能控制欧洲的生物科研人才体系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等级结构。而不是用人海来堆出那么几个明星,却给高端就业市场带来成千上万的失业人口。

欧洲的生物研究(5)---未来的发展?

发信人: ouzhou (ouzhou),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欧洲的生物研究(5)---未来的发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Jul 25 04:44:50 2011, 美东)

曾几何时,博士在欧洲也是耀眼的头衔。仅仅三十年前(80年代),欧洲的博士培养还保留着数百年来的传统:一个教授终其一生也就指导几位博士作为弟子。每个PhD都是按照将来的学院教授来培养来。优秀者成为PI, 其余的也能在大学或者研究所拿到终身的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职位。生物科研通常是教授定下方向,博士设计具体实验,然后由专职的technician做实验来完成工作的。但90年代以来,至少在生物科研行业,这个基础已经被几乎抹去了。原来处于研究中层的研究科学家阶层已经几乎消失。过去的实验主力--专职技术员仍然保留着,但每个组只能配备1到2人。实验台上的主力已经全面更换为拿固定合同而非永久合同的博士/博士后。至于未来的发展动向,世界大势自然是博士博士后地位的进一步下降,工作辛苦程度的
进一步加深。但欧洲自有对弱者保护,减少不必要竞争的社会氛围。相比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出现的生物实验室血汗工厂化,欧洲仍然可以算是一片净土。若要问在欧洲做生物博士博士后意味着什么?欧洲人的态度非常中性:It is a job。生物博士不是用来人前炫耀的光环,也不意味任人压榨的奴隶。是的,这是一份工作, no more, no less.

Thursday, May 5, 2011

除掉拉登也是个生物学课题

发信人: cheerfly (fly), 信区: Biology
标 题: 除掉拉登也是个生物学课题
关键字: fpqn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May 4 11:33:46 2011, 美东)

写论文写到无聊,下班又太早,翻看下了腾讯本拉登专题,索性把除掉拉登和生物学比较下。

PI来了又走了,从克林顿,布什到奥巴马,3代PI,十几年过去了,定位拉登基因一直是个难题。用尽了各种高科技手段,牺牲了众多大兵phd的青春或者生命,还是巴马的团队几乎在最后时刻撞了大运,靠跟踪partner信使搞定了拉登的位置,然后把拉登彻底地knock out了。

于是乎,奥巴马的CNS发表了,他也可以光荣的宣布: 我是第一个knock out本拉登的,意义重大,二次诺奖。。嘿嘿

运气,绝对的运气,生物学里头,如果没有运气,绝对的灰头土脸。

拉登基因被knockout好几天了,世界表型似乎没有什么变化,除了拉登homolog们要扬言复仇。只见transcript增加,没见到蛋白变化。没意义。

一个拉登没了,旁路途径的拉登活性可能就要增加了。如此解释,这分明就是在discussion里面耍赖么。

耍赖没关系,这也是idea啊,可以继续骗funding啊,继续寻找拉登homolog么,招一堆大兵继续敲,不然大兵们闲着也容易闹事啊,还不如锻炼升级。

终于敲完了,世界太平了吗?

显然没有,于是得出结论,世界和平和拉登没有关系。

然后呢,研究热点转移了,拉登过时了,或者,换个别的基因继续敲吧

Tuesday, May 3, 2011

[bssd] 我来说说纯教书学校的教职吧

发信人: xiaofish (小鱼儿), 信区: Biology
标 题: [bssd] 我来说说纯教书学校的教职吧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Dec 15 17:18:28 2010, 美东)

偶尔看到有人问纯教书的学校的职位怎样,怎么申请,我来说说吧。

先申明一下,纯粹个人经历、理解,欢迎参考但后果自负。教书匠大概不入很多人法眼,不好意思请绕道、拍砖就没有必要了啦。

首先你大概想问,这些学校招人看啥?教学经验!要你来教书的,你当然要给点经历给人瞧瞧的嘛。对不起,TA 用处不大了,这个年代,能入人家法眼的必须是独立的开课,从头到尾完全你负责的才比较有说服力。好了,千老说这个太难了吧?确实不容易,不过呢,机会还是可以有的,给人免费上课替人干活这种事情总比找工作容易吧。建议从屁没着地开始准备,和老板商量,有没有那门容易的课给你上,特别是实验课,本科的实验课你总能胜任吧?校外的机会其实就非常多了,很多社区大学常年招临时替课的,嘿嘿,这种收入以小时算还很高,不过没有卡大概就难了。反正啊,自己准备,各显神通了。实在不行,就只好 TA 上了,机会不大而已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呵呵。

你的第二个问题也许就是语言呢?是不是英语要很好至少说的和 ABC 一样呢?呵呵,你说呢?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不是用来显摆的,只要你能正常交流,谁管你有没有什么所谓的口音?这样说吧,假如英文是你的正常工作语言,一天最多有一句话别人听不懂,你就差不多了,就算你说的是火星口音也问题不大。其实,更重要的是表达能力,你会不会讲故事、会不会把概念讲清楚,因此另外一个可以衡量你自己的标准就是如果让你用中文讲课,你能胜任不?如果不行,你的问题就不是英语问题,而是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这个饭碗对你就大概勉为其难了。还是记住一句话,人家找你是要你教书的,不是到电视台当主播,不会要求你语言标准。

这也是面试他们主要看的方面。面试除了聊天吃饭当然还要做一到两个讲座,当然主要就是要看你的表达能力了。也许是挑一节课给你上,也许是让你讲自己的研究。注意啊,深入浅出,能把课讲风趣点当然更好,但是不会幽默就别乱幽默了。别板着脸就行,微笑微笑。

那么他们还看其他什么条件呢?比如毕业的地方啊,发表的文章啊等等,看不看?前者嘛,如果你要到顶级 liberal arts colleges,没有顶级学校的学位是很难的啦。但是普通的,只要有个皮也吃得就好了。现在这些学校也要求你能带学生玩点点研究,所以呢还是要有点文章的啦。你的学生很多是想上医学、兽医学院的,现在这些学校很看重本科时的研究,你总得带他们做啦。当然啦,随便几篇就行,数量不用多,档次更不用高了啦。不过研究的钱的来源就一般比较困难了,我们带一个学生给 500 刀的研究经费,呵呵。有时间有本事就去搞点钱了。

广告去哪看?www.chronicle.com 上很多,不过我后来发现其实 indeed 上看方便点,科学啊自然啊上面的广告就比较少有招纯教书的啦。

申请材料呢?看广告要求,一般会要求 CV 啊,teaching philosophy,research statement 等,看网上样本,然后量体裁衣,中心思想是紧靠学校的 mission statement (学校网站肯定可以找到),呵呵。申请多的话工作量还是很大的了。

竞争激烈不?激烈,呵呵。也是一个职位几百个人抢的……我这个职位不知道,过两年再问问我的竞争者都有谁,哈哈。不过聚会,听院长和数学系的人聊今年的招工情况,一个职位都是 200 多份申请。

收入有多高?这个就比较杯具了,当然比千老好些。第一年 tenure track AP 9 个月有 6 万就可以烧高香了,退休、医疗当然是会有的,不过象我这种在中部大农村的,知足了。有了天牛后呢?我们这里现在副教授的平均是 7.5 万,教授是 9.5 万,都是9 个月。那暑假怎办?我们暑假开课,其实没有什么教授想上,因为太累,暑假的课太变态,一门课,天天上,一天两个小时,一个月就上完了。如果你暑假上课就有工资了,没有就玩去吧,或者你自己去搞点钱做研究,或者回去哪个实验室干半职千老,哈哈,随便你了。

身份呢?社区大学一般连 H1 都不给办,但是liberal arts colleges 的一般什么都给办了,其实他们一直没有问我身份问题。如果还没有卡,你一般还可以 EB1B 办绿卡了啦。

当老师忙不?说不忙也忙了啦,好像每天都很多事情做的。但是我自己压力比千老小多了(你的感觉也许相反了哦)。一般非社区大学每年是 24 学分啦,如果没有实验课,相当于每个星期上 12 小时的课,社区大学一般要 30 学分以上。但是社区大学基本不用辅导学生也没有研究了。辅导学生主要就是帮学生注册课了。

那当老师好玩不?看你自己了,我觉得很好玩,后悔没有先找(知道有人毕业就找的的)。毕竟是跟人打交道,不是跟不会说话的东西……但是呢,各种不快总是有的。我们这个学校嘛,水平是不高的,学生的素质普遍是差的,因此啊,如果你属于哪种无法跟这类学生交流的人就算了,呵呵。学生各种各样的笨问题是会把你弄得哭笑不得的。但是呢,你还是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也最好绕着走)辅导他们的啦,特别是我们这种私立学校,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不敢得罪的。不过呢,辅导还是很多有效果的啦,其实看到差生能够成长比发篇 CNS 还开心呢(你也许不是这样,但我是)。至少这学期我大部分学生还是很乖的,只要对待他们公平、一碗水端平,多关心他们从他们的角度着想,学生大部分还是很听话的。我平时还和他们聊聊人生、未来、体育、天气、文化,乱七八糟的,还挺好玩的。不过呢,也要掌握分寸就是了,不能有失老师的尊严,可以聊得想哥们一样,称呼俺老人家还是要用 Dr 的。

就这样吧,谨以此文纪念过去的第一学期,也希望对某些人有帮助。希望未来一切顺利。有什么问题大家问吧。

For an average liberal arts college, you should have some publications like 2-3 papers. They don't have to be high profile. Biochemistry, BBRC etc are all fine. If you have good teaching experience with good evaluations, fresh PhD could work. I know a Chinese girl got a position without postdoc several years ago but her school doesn't have a tenure system.

My department recruited 4 young faculty members in the last several years, 3 American and myself. Three of us had postdoc experience and one had none. All of us taught at least one course as a regular instructor. The one without postdoc experience started teaching in her second year as a PhD student and taught at several different institutions. I happen to be the one with least teaching experience but most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best publication record. So I hope you get a rough idea.

不好意思说两句,楼上的两位有严重的概念错误,:-)。

tenure 从来都是和教书有关的,开始和研究是没有关系的。tenure 本来是保护言论自由的,有 tenure 了你爱讲啥就讲啥。当然现在的 tenure 既不怎么保护言论自由,在研究型大学也和教书关系不大。但是在教学型的大学,大部分一直有 tenure,大部分也一直基本只和教学有关。

职称也是 assistant professor、associate professor、professor,不是 lecturer,别因为俺不怎么做研究就不把俺当教授,哼哼,:-)。不过有的学校有 lecturer/instructor,这些当然不是 tenure track 的了。

要说职位多寡的话,真是 WSN 少有的福音,生物的比物理化学数学的多,至少个人感觉如此,因为太多学生想上医药类专业赚钱了。也因为这样,如果你会生理解剖竞争力会强很多,我自己感觉生物里边至少 40% 是生理解剖的职位。

不用任何认证,他们只看经验也别人评价,比如学生评价或者系领导推荐信,我代课的系的系主任给了俺一封热情洋溢的推荐信是肯定立了大功的(他后来给我看了信,:-) )。

收到站内信问类似这样的问题:我想去教书啊,该准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啊,该学什么让自己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啊,有什么证书可以考啊?在这里集中说一下。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几个月前,我们系的教授聚餐,聊大天,不知道怎么回事,说到找工作。一位已经有天牛的大姐说:想当年老娘我去面试,几个地方问我你能不能教生化,这倒也罢了,虽然我,你们知道的,就会教生理和解剖,但是生化还是可以凑合上嘛。有两个地方竟然问我会不会教高数,都啥人哪。话音刚落,大家狂搬沙发、板凳顶个不停,:-),都开始数落当年面试碰到的各种奇怪要求,真是问会教什么课的都有。

故事讲完了,听明白了没?学校虽小,专业要俱全的。但是老师不多,因此大家经常会被叫去上不是自己专业的课。因此你要准备,准备任何课都是有用的,但也等于不用准备了,:-),就做好你的专业然后随机应变。如果人家问你能不能教某门课大胆的应承下来。看一下书,然后说实话,那么简单高数你总会吧?其他生物、化学、物理的课也差不多。当然你能提供点证据那更好了。

当然有些学校不是这样了,比如我们这里算是同类学校里边规模大的,老师比较多,就没有这种情况,我倒挺想去教生化的,但是那是化学系的课不给我参合。

至于学啥能成为个更好的老师?说实话,没有什么经验,定份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报纸看看吧,上面文章挺多的。

证书也许有用,特别你经验欠缺的时候。但反正我这里还没有听说过谁有什么证书。给几个包子吧,:-)。

最近收到好几封站内信件,不好意思,除了小贝壳这个既在版面又发邮件外一概不回,因为都是俺上面很详细谈过的问题,请同学们问问题前看看楼上再问,这样不至于浪费你我时间。

学生会不会欺负老师啊?呵呵,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就怕被欺负,那多半会被欺负。什么意思呢,这个东西靠的是一个气势、靠的是你的自信,你如果觉得只有你欺负学生、没有学生欺负你的份你就基本没有事了。当然话说得简单,如何表现得自信、有些威严又不失风趣就看你自己锻炼了,不是这里能说得清楚的,这也是面试他们要看的主要内容,如果看不出你有这个能力你这个面试是难以成功的。

我说私立学校学生是衣食父母不敢得罪,但不等于要讨好学生,得罪和讨好之间的距离还是很大的。但是呢,我会尽量帮助学生,这个是我的本职工作,真的这么认为,不是说说而已。办公室的门永远开着,学生来的时候都放下手里的活,学生有问题发信约时间 95% 以上第二天能见面,除此之外,该挂掉学生照样挂掉,这也是你的工作,公平,二话就少,不要被可怜样、眼泪还是威胁打动,呵呵。要注意的是保存好挂掉学生的依据,以备万一学生上诉。

当然我还没有完成第一年,下个星期期末考,一切尚早。不过,还好,我好像是最近几年招的新人里唯一一个第一年没有被学生告到院长那里的,:-D。希望下来这十天顺利。不过说实话,除非学生是个 ×二代,告状是难以有好果子的,除非你已经千夫所指了。最近几年招的人都还在,呵呵,包括被告了好几次的。
--

Saturday, April 23, 2011

澳洲,生物薄厚的天堂

发信人: WeiLiao (WeiLiao), 信区: Biology
标 题: 澳洲,生物薄厚的天堂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Apr 21 03:55:19 2011, 美东)

看了一群薄厚在抱怨,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分享一下。

我去年美国博士毕业之后,对于将来很是犹豫了一番。因为周围很多生物薄厚,自己也算是了解薄厚的处境。自己喜欢科研,但不是那种天才,学得是冷门,留在美国去不了大牛实验室。我博士老板也算小牛了,我学校也是top50,专业更是top3的。但看到薄厚的生活还是很郁闷。想过海归但回去走了一圈因为是fresh PhD 不成功。

很偶然的因素来到了澳洲做薄厚。虽然只有不到半年,但喜欢上了这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工资,所有的加起来有》8万澳元,换成美元要9万多了。我还是fresh PhD,每年都涨工资的,大概3·5%。

工作,不用加班,每天只要7个多小时。时间自由支配。我见到很多人下午2、3点就去接孩子了。周末不用来。

假期很多,法定每年一个月。工作10年以上,可以2~3个月。圣诞节2周,感恩节5天。等等。

移民容易,快,福利好。移民后免费的医疗保险。

子女教育费用便宜,大学便宜。

回头再写。

回来了,继续。很多朋友可能人肉出我了,但请保密。

工资:我这种fresh PhD 年薪是7万多澳元,额外单位给支付15%左右的养老保险(superannuation),大概就是美国的Social security, 加起来有8万多了。当然super要60岁后取出,提前取不知道。

税感觉和美国差不多,我这个收入大概要交20~25%左右的税收。当然有dependents可以免一些。大概和美国类似。

工作上感到非常受到尊重,我的合同是三年的,不像美国那样一年一签。

我的签证是4年有效(根据合同3年+1年),所以回国、出国什么的不用再签证了。

因为我的签证,LP可以在澳洲自由工作。可能类似美国的J2签证。可以打工。但这个签证不用像J签证那样先waive再申请移民,可以直接申请。

继续,澳洲的很多领域也很先进,也有大牛。当然比美国比不上。

经费感觉也很充足,当然我来的时间还是短了,了解的少。但至少我现在的实验室比我在美国见过的所有实验室管理、仪器、设施、经费、环境、人员上都要高出一个档次。我作为一个刚来的薄厚,每个月可以自由支配5000澳元以下的定购,要多出5000要和老板打个招呼,他一般不会拒绝的。当然澳洲定东西价格比美国要贵多了。

在这里工作感觉很受尊重。老板每半年都要安排一些课程让我去培训。每年至少1次国际会议。我的薄厚同事利用3年的合同去过了许多国家,声明下次会议只去墨西哥,其他的不去,因为没去过。每当自我介绍时,我都不提我在美国的经历,只说我来自中国。但我的朋友往往都会替我加上一句:“He got Ph.D. in US"。感觉澳洲对于美国还是很崇拜的,我的美国经历在美国,在中国似乎都没有太大价值,但在这里还是让自己填了些虚荣。

大的方向来说,澳洲没有美国的黑人、劳模这种负担,也没有枪支泛滥的问题。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口很少,才2000多万。未来前景比其他国家要好很多。大量的华人涌入,澳洲对华人成为主流还是有希望的。好像华裔现在有3%吧。澳洲不在地震带上,周围没有太多领土纠纷,海洋资源丰富,比中国容易太多了。

歧视我没感觉到,可能在小地方会有吧,在悉尼,墨尔本这些大城市,移民很多,谁歧视啊。

澳洲对于美国WSN还有一个优点:小留很多。而且女小留们很会打扮,又年轻漂亮。我自己目光常常在公交车或者校园里被打扮时髦的女小留们所吸引。当然自已经是孩子的爹了,所以不会再有其他想法。如果还没有另一半,来这里机会很多。这里的女小留可是美国的女F1们比不了的。

本着公正的角度,我也要说澳洲的缺点。

1、 澳洲人懒。做事拖拉,慢。没办法,悠闲惯了。正是他们这种作风往往更衬托出了我们中国人的勤劳,努力。

2、澳洲物价贵。一般生活用品1.5~2倍吧,电子用品,汽车、汽油都贵。生物薄厚挣得多了,物价贵些也还可以吧。房子不知道。

以上都是自己刚来澳洲半年总结的,不能保证完全准确无误。如果对自己生活不满意的生物薄厚们,不妨来这里try。

澳洲生物公司不多。主要工作机会还是在大学和CSIRO里。CSIRO的条件和待遇非常好。如果跟对人,再作的好一些,留下转成固定职位的机会很大。我们组里前面3个博士后(一个澳洲,一个欧洲,一个南美的)全都顺利留下转成固定位置。我现在的老板就是做了3年薄厚留下来,转成固定位置后,他们马上就可以申请经费和带学生。我老板去年还是前年刚留下就招了我来做他的薄厚,她和我一样大,发表的文章还不如我。当然她对人非常好,管理能力很强。我前面另一个薄厚转成固定职位后,今年拿到不少钱,已经开始带学生,管理技术员,开始招她的第一个薄厚了.

继续写,澳洲这边easter放5天假。公交司机又闹罢工。

网上以前一群人不是对沙特的那个什么国王大学很感兴趣吗?澳洲这里的工资水平比那里一点都不少。生活环境强多了,英文对我们也没太大障碍。移民、文化上都类似。去沙特还不如来澳洲呢。

至于说什么工作机会少,是事实。但美国机会多又能怎么样?还不是一群人在抱怨这,抱怨那,找工作难,绿卡难。中国机会多又怎么样?也不是在埋怨工资少,房价贵。澳洲工作机会少,但竞争的人也少啊。本地很少有人闲着没事去读个生物博士。我周围的薄厚们也都是国外的,主要是欧洲的,中国的,印度的,再有南美的。美国的还很少,可能看不上这里吧,但有了在美国的背景在这里感觉还是挺受器重的。毕竟美国是老大。如果过来后和美国的老板保持一些合作和关系,受益无穷。

我自己是过来人。当年我拖了很久才申请了澳洲,拿到澳洲的offer的时候很犹豫去不去。毕竟我的背景在美国一般,找个普通的实验室做薄厚还是可以的,但薄厚期间能不能做出什么来却不确定。总觉得科研上很多东西的确是靠运气和方向的。我博士期间的方向在美国是个非常传统,很冷门的方向,又作的非模式生物,虽然自己曾经很努力也很刻苦,早出晚归,周末加班,文章影响因子还是不高。自己也30多了,有家有娃的,再拼几年也不知道有没有出头的日子。干脆换个地方来过吧。

澳洲薄厚职位不多但如果从美国申请还是机会很大。毕竟澳洲自己的Ph.D一般就3年毕业,美国的要5年以上,在背景、文章、声誉上都占了一些优势。如果位置是对海外招聘的,还会给一笔搬家费,全家的机票都报销什么的。

我从来没有那种孤注一掷的勇气。在美国做博士后就是赌博,赌对了几年后就是faculty;赌错了搭上几年青春,老婆孩子跟着你受苦受累,一辈子也就这样了。而且很多东西不决定于你,在于你老板,课题,funding,甚至editor,reviewer手里。所以大家都去牛老板,牛实验室,因为赌赢的几率大,回报也大。像我这样去不了牛人那里的就选择离开这个赌场,换个赌场。

澳洲这个赌场虽然回报小,但付出的代价也小,这几年至少保证了自己经济上不会有什么损失了,还能小有盈余。至于实验课题上自己尽可能去努力吧。赢的回报比美国小一些,毕竟在美国才有更大的机会成为牛人;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先保证一样(工资)吧。

来的时间很短,faculty不是很清楚。这边faculty似乎要从lecuturer干起来,类似于assistant professor,要教课和搞科研,科研好了就变为associate professor,科研一般但教课不错,就变为senior lecturer,还是比较人性化,不至于被解雇。senior lecturer也可以搞科研,但可能精力和时间要侧重于教课。你还是再找明白人问问,我也是听别人说的。但一般学校里博士后已经和lecturer算是同一级别的了,我也听说过薄厚兼职Lecuter的。我也挺糊涂这边的这个级别的。

今天放假,公交车司机又罢工,自己还没买车,决定步行3个小时去单位干活,来奥洲后我还是很努力的。周末一栋大楼里就我一个人。不敢告诉老板周末自己加班,她不鼓励的。周末加班要给3倍的加班费,而且还有很多安全因素,所以很麻烦。自己也不好意思去要加班费,就自己偷偷去吧。

继续讨论:
世界上当然没有真正的天堂。非常感谢楼上几位帮我的矫正。我的态度可能不够客观。我也只是针对网上很多人的抱怨而写的

美国薄厚 澳洲薄厚
1. 工资低 (3~4万) 工资高(8~9 万) Fresh Ph.D
2. 工作时间长 时间短,不加班,周末休息
3. 移民难 移民容易
4. 假期少 假期多
5. 签证难 签证容易,多年多次往返,家属可工作,不用什么J,H的麻烦,
6. 压力大 压力小,一般老板nice

再说物价,我这里也是高消费地区了。我一个人的时候一般一个月花1000~1500。房租(house里一个bedroom)包水电、网络、电话 600, 生活用品和吃的(自己做,一周1~2次出去吃)300, 公交100, 保险100, 其他100. 我 算比较省的,当时过来把家当都搬运过来了,不需要额外买什么。现在也没有买车呢。公交系统还可以。

我这里房价在澳洲是贵的地方,一般的房子要40万到70万吧。当然million的也有,都要看地方,学区,我不太熟悉。我的薄厚朋友都买的40~60万的吧。

澳洲物价比美国肯定贵,2倍左右差不多。这个世界上有几个地方比美国便宜?中国还比美国贵呢。就算物价2倍,收入两倍,那你攒下的也有两倍了对不?

如果以后想去工业界发展,千万不要来澳洲,没机会。如果想留在学术圈子里。这个看个人吧。留在美国你就一定变成faculty?美国机会多,竞争也多啊!澳洲机会少,竞争也少啊!反正在美国我进不了牛人lab, 我也不想留在那里当炮灰,再差差那里去了。